擦亮绿色发展“新名片” 推动生态环境向“美”蝶变——我市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综述-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4年09月23日 08:54:41   来源:枣庄日报   作者:张莉萍

石榴盆景小镇全景(孙慧 摄)

本报记者 张莉萍

一座座青山,万物并秀;一道道河流,碧波潋滟;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一片片蓝天,澄澈悠远……初秋的枣庄,所到之处皆风景,抬眸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生态绿”。

从渗透着历史温度的台儿庄古城里斑驳的青石板路,到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一幅幅充满生机的“城市插画”;从每天匆遽来来往往开窗见绿的宜居城市,到温柔敦厚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更是一份写在全市人民心里的暖心答卷。

强化要素保障

助力绿色发展“加速度”

曾经“一黑一灰”是枣庄的城市底色,“一天三顿饭,两顿靠”也是枣庄的历史写照。随着煤炭资源逐步枯竭,产业结构失衡、生态压力增大、民生矛盾突出等难题逐步累积。面对“煤竭城衰”的发展窘境,“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转型征程该如何开启?

厘清发展思路,才能寻找未来出路。近年来,我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系列要求,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持续深化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探索形成了“五个一”工作思路,以锂电新能源为代表的“6 3”产业体系逐步建立,民生保障更加充足,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节水型城市,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经济结构从过去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逆转为如今的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实现了从“百年煤城”向“生态绿城”的精彩蝶变。

助推绿色发展,要素保障是关键。高规格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枣庄建设推进会议、“山水林田大会战”现场观摩会议、“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现场观摩会;坚决确保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到位,高位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我市落实落地。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激励与约束双重作用,构建“市、区(市)、镇(街)”三级财政同频共振、上下贯通的生态文明财政奖补机制政策体系,我市探索黄河流域污染协同治理新路径的改革经验被《中国财政》刊登推广。

既立足宏观联防,也着眼微观落实。围绕“产业培育、环境治理和民生保障”城市转型三大任务,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锂电产业基金,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枣庄)国际锂电产业展览会(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招引行业领军企业投资落地,(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聚力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加快推动地上能源代替地下能源、绿色能源代替黑色能源、新兴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培育以“两高四新”为主导的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锂电、新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推进8个产业集群入选“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从单一向多元转变。

锚定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方向,启动实施“技改焕新行动”,推广“政投保贷券服 企业”智能化技改模式,实施一批千万元技改项目,推动存量企业膨胀规模,快速提高现实生产力。高质量谋划储备项目,高水平吸引集聚项目,高效率实施转化项目,高标准保障服务项目,健全完善从项目洽谈到签约、落地、建设、投产、达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闭环推进机制,推动重点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持续攀升,以项目之“进”促投资之“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特别是今年,全市把推动重点项目落地见效作为贯穿全年的工作主线,实施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691个,总投资4960亿元,1至7月份,完成投资70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73.4%。

推进生态保护

绘就生态环境“高颜值”

湛蓝的苍穹下不知名的鸟振翅翱翔,湿地公园内水波温柔缱绻,少了夏蝉的鸣嘶,清冷而孤傲的残荷沧桑却不颓废,一组自行车骑行队正在夕阳的余晖下冲锋……赏景、郊游,随处可见的美景,成为市民朋友圈的“常客”。蜿蜒的河岸线与曲折的天际线勾勒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是我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佐证。

历史上的枣庄因煤炭和矿山粗放式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加快建设美丽枣庄成为转型发展的必答题。全面打响“山水林田大会战”,统筹实施荒山披绿、河道治理、山体修复等“十大工程”,建设大运河(枣庄段)国家公园、抱犊崮生态保护区,全力扩绿增绿。践行“双碳”战略,实施两轮“四减四增”行动,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成立全省碳市场服务分中心,创新拓展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渠道,放大生态效应。实施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生活源“四源”联合防治,抓好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管控,聚焦打造“无废城市”,建设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深入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2023年完成植树造林1.61万亩、湿地修复1410亩、山体修复17处、建设提升环城绿道49.8公里、生态廊道173公里。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5平方公里,小魏河等6条河道河段全部完成绿化达标任务。深入推进“民生园林”建设,2023年建设提升公园游园21个、口袋公园60个、生态街巷119条。完成109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持续推进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改造城市雨污合流管网104.7公里,如期实现清零目标。整治河湖“四乱”问题233处,完成10条省级、12条市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建设任务,9个国省控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标准。完成全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 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治理经验被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

见微知著,蓝天白云、碧水绕城的“秘密”,正是枣庄在奋力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的持续发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些年来,枣庄坚持降碳、减污、扩绿齐抓并举,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山水满城绿”的精彩变迁。

聚焦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生活源“四源同治”,pm2.5浓度连续3年低于省下达任务目标10%以上,水体优良比例连续4年保持100%,50条国省控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蓝天白云、碧水绕城”逐步由奢望变为常态。深入推进“山水林田大会战”,“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植树造林5.9万亩,建成环城绿道265公里,治理河道65条段,修复湿地6300亩。近年来,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环境监测员”的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等一批珍稀鸟类首次在我市监测发现,“珍禽之迁”形象折射出枣庄的“生态之变”。

深耕低碳转型

筑牢绿色生态“新屏障”

走进华电滨湖350mw光储一体化智慧能源项目连片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从空中俯瞰,蔚为壮观。太阳能板下,水波荡漾,鱼儿在其中穿梭……曾经让城市苦恼不已的采煤沉陷区,已然实现了华丽蝶变——将“包袱”变财富,把“废物”变资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大力推进“四减四增”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综合施策提升修复治理水平,推动生态价值有效转化,聚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累计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10.5万亩,其中土地修复6.8万亩、渔业养殖 光伏2.8万亩、生态修复 文旅0.9万亩,避险搬迁安置居民3.6万人,昔日废弃荒芜的塌陷地如今变成了百姓增收的“聚宝盆”。

面对过度依赖煤炭的旧有能源格局,鱼和熊掌何以兼得?枣庄给出答案——擦亮绿色发展!持续深化低碳转型,坚持以节能倒逼产业升级,以节能推动绿色发展,强化节能目标约束,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夯实节能工作基础,全市规上工业原煤、焦炭、火力发电等主要传统能源产品产量全面下降,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市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4.7%,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10.3%的任务目标。

聚力推动地上能源代替地下能源、绿色能源代替“黑色”能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绿色动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强力推进小煤矿关闭淘汰退出,近年来累计关闭退出煤矿22处、产能765万吨,关停小煤电机组14台、装机总容量26.2万千瓦。过去的枣庄,煤炭相关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一度达到80%以上;今天的枣庄,非煤产业规上增加值占比达到83%,彻底改变了“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的局面。

加快推动风、光、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出力最高占比达52%,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377万千瓦、十年间增长4倍,预计明年新能源装机占比将历史性超过煤电。特别是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大力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锂电项目107个、投资规模超过1700亿元,相关企业发展到270余家,“百年煤城”正在向“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华丽转型。

喜人佳绩背后的“源动力”,是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转型的关键变量,以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牵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焕新”,瞄准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每年接续实施工业技改项目400个以上,通过“智改数转”赋能煤电、建材、纺织、造纸等产业提质增效,有力促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一手抓新兴产业“聚势”,积极培育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及锂电、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两高四新”为主体的“6 3”现代产业体系,机床、大数据等8个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2023年全市“6 3”现代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8%以上,“四新”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书写了资源型城市产业提档升级、生态安全永续的华丽蝶变。


责编:张浩然

网站地图